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0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A hitherto unknown terrane and its bounding sutures have been revealed by a combined study of normal-incidence and wide-angle seismic data along the BABEL profile in the Baltic Sea. This Intermediate Terrane is situated between a Northern Terrane of Svecofennian age and a Southwestern Terrane of Gothian age. It is delimited upwards by two low-angle and oppositely dipping sutures and occupies mainly middle and lower crustal levels with a width of 300 km at Moho level. The 1.86 Ga suture against the Northern Terrane is imaged by a prominent almost continuous NE-dipping crustal reflection from 3.5 to 14 s twt over 175 km. Where it downlaps on the Moho, sub-Moho velocities change from 8.2 to 7.8 km/s (±0.2) over less than 25 km. A relatively strong, NE-dipping normal-incidence and wide-angle reflection at 19–23 s twt indicates that the suture extends into the upper mantle. The pervasive NE-dipping reflection fabric of the Intermediate Terrane is interpreted as shear zones that developed during collision and possibly were reactivated by later events. High Poisson's ratios suggest a mafic composition or high fluid content. The 1.86 Ga collision was probably succeeded by continental break-up and removal of an unknown continent, except for the Intermediate Terrane. Subsequent formation of an east-dipping subduction zone further to the west led to the emplacement of 1.81-1.77-Ga-old granitoid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Transscandinavian Igneous Belt. The 1.65-1.60 Ga suture against the Southwestern Terrane is defined by a semi-continuous band of strong SW-dipping reflections between 3 and 8 s twt over 65 km, which are interpreted as a low-angle thrust zone along which Gothian crust overrode the Intermediate Terran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individual seismic terranes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Baltic Shield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Palaeoproterozoic plate tectonic processes.  相似文献   
62.
赣北安源煤系沉积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著名的“安源煤系”沉积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而赣北又是“印支运动”表现强烈的地区之一,这样,赣北的安源煤系便成为研究构造-沉积响应的理想目标层位。研究表明,安源煤系沉积作用对构造活动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沉积速率的变化,沉积相带沿推覆方向的迁移,以及碎屑岩成分的垂向变化。  相似文献   
63.
杨宏宇  杨兴科  王新  唐明峰  韩珂 《地质论评》2016,62(S1):363-364
南秦岭构造带自元古代开始就发生了一系列构造运动,不仅具有重要的造山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受到中外地质学家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内外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区位于南秦岭陆内造山带南部印支-燕山构造变形带内,二级构造单元属于南秦岭-北大巴山多层次韧性滑脱逆冲推覆褶皱带(杨兴科等,2016;高雅宁等,2016;唐永忠等,2012)。研究区附近金矿床(点)众多,包括研究区北部的金斗坡金矿、白果树金矿、柳树坪金矿,西部的长沟金矿、鹿鸣金矿、黄龙金矿、羊坪湾金矿以及东部的烂木沟金矿等,这些金矿床均产出于脆-韧性剪切带内(李福让等,2009;杨本召等,2010;刘林等,2012),为研究区提供了良好的成矿背景。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以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的中酸性岩为主,但其与金矿成矿关系函需解决。因此本文在充分总结沈坝-柳坑金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化学分析以及锆石定年技术确定岩浆年龄,并讨论与金矿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64.
刘秀  余心起  李鹏举  陈子微 《地质通报》2016,35(6):1015-1024
印支时期,中国东南部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岩浆活动较为发育。但是,皖南地区一直未发现该时期侵入岩。近期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东坑口村北约500m处x046县道旁,发现石英斑岩脉体。用LA-ICP-MS技术测得其中锆石的U-Pb年龄为245.2±2.4Ma,此年龄代表石英斑岩的结晶年龄,即形成于印支期中三叠世,而非前人一直认为的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东坑口石英斑岩富集Th、La、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轻稀土元素,亏损Ba、Sr、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高的10000×Ga/Al值及Zr、Nb、Ce、Y含量,岩石中可见半自形的石英和斜长石,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皖南印支期A型花岗岩的发现,为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对理解和构建中国东南部乃至华南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素有"金三角"之称的右江盆地广泛发育卡林型金矿,其成因是否与岩浆活动有关颇有争议。本文以云南富宁地区的者桑卡林型金矿床和该区出露的基性岩为研究对象,分别确定了卡林型金矿床和基性岩的年龄。研究表明,矿床中与载金矿物黄铁矿和毒砂共生的热液蚀变成因绢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215.3±1.9Ma,该区晚期基性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215±5Ma,成岩成矿时代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该矿床的成矿动力学模式:伴随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在印支运动后碰撞伸展背景下,形成了富宁地区215±5Ma的基性岩。者桑金矿床分布区的深部可能存在该时期的隐伏岩体,深部岩浆活动驱动主要为大气降水成因的流体浸出地层中的金、砷和锑等成矿元素形成了者桑金矿床。  相似文献   
66.
大量研究表明辽宁青城子地区主要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印支期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文章在详细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印支期侵入岩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青城子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w(SiO2)介于61.67%~77.69%,w(K2O)介于3.96%~6.67%,w(Na2O)为0.04%~4.42%,里特曼指数为0.57~5.19,多数小于3.3,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在以w(SiO2)为横坐标、其他氧化物为纵坐标的哈克图解中,除了w(Na2O)、w(K2O)与w(SiO2)的线性关系不明显外,其他氧化物均与w(SiO2)呈线性关系,说明它们具有明显的岩浆演化关系;微量元素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模式,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模式;构造判别图指示了青城子地区印支期岩浆活动产于同碰撞大地...  相似文献   
67.
呼勒德稀土元素矿化区位于蒙古国中戈壁省南部, 区内稀土元素和金矿(化)点星罗棋布, 为蒙古中南部最重要的金属矿化集中区之一。在所有上述矿床(点)中, 稀土元素矿化在下二叠统火山-沉积岩内呈似层状、脉状和透镜体状产出, 并且与呼勒德碱性正长岩株具有密切空间分布关系。本次研究对呼勒德正长岩进行了锆石SHRIMP铀-铅同位素年龄测定, 所获同位素年龄值为(214.3 ± 2.5)Ma, MSWD值为0.52, 属中生代印支期。根据上述同位素年代学数值, 同时结合其他地质与地球化学证据, 可以推测, 中生代时期, 受古陆块内部构造应力调整作用影响, 呼勒德地区一带及东西两侧曾发生过强烈构造-岩浆活动, 并且形成碱性正长岩株及相关的稀土元素矿(化)点。印支期碱性岩浆活动不仅为稀土元素矿(化)点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动力和热力来源, 而且是成矿流体对流循环的“发动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呼勒德碱性正长岩体的形成时间与南蒙古鲁金郭勒碱性花岗斑岩脉及相关稀土元素矿床形成时代大体相似, 它们均是地壳演化特定阶段混源(壳、幔源)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8.
对江西金滩和湖南白马山印支期花岗岩体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金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给出了(222.1±1.6)Ma的谐和年龄,属印支中晚期,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形成于海西期;白马山印支期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分别给出了(223.3±1.4)Ma、(204.5±2.2)Ma的谐和年龄。融合其他年代学数据,湖南白马山印支期花岗质岩浆可能经历了三期侵入活动:其中第一次侵入在印支早期(240Ma左右),其后又经历了220Ma左右和204Ma的另外两幕侵入活动。结合其他相关研究资料进一步表明220Ma左右华南内陆地区可能存在一次广泛的构造-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69.
关于福建印支运动性质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印支期强烈的抬升和伸展现象的地质事实已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公认,从抬升造陆作用,褶皱造山作用两探讨了印支运动的性质,认为鲆支运行的褶皱造山特征不明显,而隆升造陆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70.
华南地台盖层和上覆盆地层的褶皱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福祥 《地球科学》1993,18(5):581-5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